Home

返回主页

 

Pictures

照片

 

Stories, Memories and Opinions                     

故事、回忆与思考

 

Contact Us

跟我们联系

 

走过西藏
第六章 东四县风采


        ——高山深谷间人声的召唤——比如传奇——冰天雪地朝圣者——老
    嘉黎多雨雪的秋季———我们的藏北姐妹——索县之战——强盗崇拜——
    糜费惊人的火葬——原始宗教之魂——感恩节:永远的自然崇拜——

    从行政区划分归属于那曲地区的东部四县嘉黎、比如、索、巴青,地处藏北高
原与横断山脉衔接处。严格地讲,它们并不属于藏北高原,自然环境和文化传统当
属于别一世界,接近于藏东的昌都地区。但作为对西部的关照和对应,它们的存在
便具有了意义。这一带自然景观纷繁多姿,延续了中、西部平缓辽阔的高山牧场,
而越往东走壁越陡、谷越深,直到骤变为峭拔峥嵘的崇山峻岭。怒江、索河、巴青
河等大江大河从这里劈山穿涧而过。江河流域萃集了农田、牧场、原始森林。各类
植被随地势高下作垂直分布,从雪峰之下的高山草甸地带直达谷底茂密的松柏桦林。
尤其春夏之交,山桃花、杜鹃花开得烂醉如泥。
    以巴青为中心,东至昌都、南至嘉黎、西北聂荣、北方青海等部分地区,史称
为三十九族[注]地区。元朝以来的六百多年间,由蒙古血统的霍尔王统辖。由于不
同的历史时期,此地经由四川汉人、蒙古王及藏政府统治,所以在比如等县分,许
多人自称为“汉人”,说自己的家乡为“汉部落”。加之远离喇嘛教中心的前藏后
藏,巴青一带成为当前本教徒最集中的地方,东四县人文景观别具一格。
    东部奇观之一的溜索桥已经消失,代之而起的是木板桥和金属桥、几十年来所
建桥梁由国家投资,体现了公有制的优越。东部还保留着人声的召唤。东部较之西
部虽然人烟稠密一些,但置身于高山深谷的阴影中,人们顿感渺小和孤独。砍柴和
赶路或放牧牛羊时,为了恐吓野兽,与外部联系,或仅仅为了听取远方的回声,便
高声呼唤——
    噢……嗬嗬……

    十二月上旬自无人区归来,在那曲稍事休息后,赶巧新上任的地委书记要去比
如县,便搭上了车子。这位藏族书记李光文生长于川西高原,多年前他在藏东工作
时我曾同他有过交往,当年他在类鸟齐组织围猎饲养马鹿,并带我们参观了长冒岭
养鹿场,我把这位年轻的县委书记和那个养鹿场都写进一篇散文里。真是人生何处
不相逢。李书记已成为地道的中年人,我也把自己儿子的高矮比划了一番,不免感
慨。命运感很强的藏北土地上,地方长官像流水一样。在最近的机构调整中,李书
记取代了洛书记。洛书记在藏北工作二十六年,大半是马背生涯。他所乘坐的米色
丰田,连同他的老搭档、驾驶员李师傅,都一道转交给新书记。真是物是人非,今
非昔比:李书记刚刚走马上任,便赴法国、奥地利考察畜牧业生产——又不免感慨。
令人一下子感到前书记洛桑丹珍时代已成为历史。
    为了那个恼人的能源问题,李书记此番来比如视察工作,私心里也想了解一下
怒江水利情况,但很快打消了有关怒江的念头。比如不仅遥距那曲二百公里还多,
更由于怒江在冬季是枯水季节,流量小而冰层厚。建个小发电站供应县城还差不多
——很遗憾。
    我此行目的很明确,只想验证两个传闻:一是某天葬台保存有上万个死人头骨,
其中有一个是头顶长角的;二是二十年前拆除某座肉身塔时发现活佛完好的尸体。
    一位西方人归纳了东方国家的一个民间特征很令人折服。他说在这些地方发生
的事情,传得越远越真切,距离越近反倒越模糊。我在藏北就多多碰过这样的事,
常感“百见不如一闻”。其实验证传闻本身就是可笑的事情。在藏北,事情越真越
实在,越缺乏魅力。人们津津乐道的是那些子虚乌有的事情。这两件事情虽全部属
实,但我在县城经多方查询后,方才得到一点模糊的线索。人们似是而非地告诉我:
比如县热西区茶曲乡多多卡地方有个天葬台,文成公主进藏时路经此地,曾嘱咐要
保留死者头骨,不要喂了老鹰。还说数以千计的骷髅“文革”中被抛入怒江,近些
年来情况不明。
    我便急着去热西区,县上人说不行,如今冰天雪地,通往热西区的路已被冰雪
所封。
    事实上我在县城听说的情况极不准确。不仅文成公主没有路经比如,天葬方式
更在文成公主之后很久。回那曲后无意中同文化局的格桑次仁谈起此事,他二话没
说,转身取来一张彩色照片:石头墙的院落里,整整齐齐码着一面墙似的骷髅头。
这是同年夏季里格桑次仁他们采风时顺便拍的。多多卡天葬台的天葬师阿旺丹增正
巧是地区文化局小车驾驶员的舅舅,不免亲切而深入地攀谈过。阿旺丹增划着牛皮
船载他们到了对岸的天葬台。阿旺丹增藏袍里面贴身穿一件火红的运动衫,光着大
脑袋,很精神的一位中年人——阿旺丹增划牛皮船的身姿也上了彩色照片。他一出
现,铺天盖地的骛鹰便呼啸着簇拥而来,向他欢呼致意。他与它们相互依存的关系
很亲密。在堆积如丘的骷髅里,格桑次仁他们发现了一个年代很久的头骨顶端,有
一骨状凸起物。说不定是某种骨疾造成的病变。在那曲传来传去,便传成“头顶长
角的人”。西藏正史中,确也记载着第一代吐蕃王聂赤赞普和最末一代吐蕃王朗达
玛都是头上长有牛角的异人。
    阿旺丹增告诉格桑次仁,此系已故朱带寺达普活佛的指令。达普活佛关照当年
的天葬师:尸首喂了老鹰,头骨可以保存起来。使每一个活着的人看到它们,都会
想到自己的归宿,不由自主要念一遍六字真言——于是,多多卡便成为全西藏唯一
保存头骨的天葬台了。
    在比如县,多多卡天葬台不是最驰名的。名扬四方的是距县城百多公里远的羌
达尼姑寺的天葬台。从前,那里苍松蔽日,风景优美,真是理想的归宿地。不仅比
如、索县一带的死人要送来,连昌都地区了青、边坝县以及更远的,需翻山越岭十
六天的,都辗转而来。这个天葬台好就好在是建在地狱之王的眼睛上。每当尸体送
来,地王慧眼即刻能识别出此人善行恶迹,马上决定送他上天堂还是下地狱,以便
减少众多中间环节,使死去的人少受些罪。
    至于这个尼姑寺的来历,在《羌达寺传》中有记载,但规范说法少为人知。比
如县多吉县长告诉我,许多年以前,当雄地方有一巫师,和女神益希措加私奔到比
如,修了一座十二根柱子的经堂,创建了尼姑寺,并首创了天葬这种形式——听多
吉县长这么说,心下有些疑惑,后来问起许多人,都不知天葬的缘起,更谈不上天
葬是否从此地发端。
    西藏的丧葬方式,最早也是土葬。藏南现存大量藏王墓及墓葬群。藏北的申扎
县及比如县朋盼区一带都有石棺葬发现。天葬的由来,想是佛教传入西藏之后,受
佛本生故事如“舍身饲虎”一类思想影响,加之认为死者灵魂脱离躯壳后,徘徊七
七四十九天便可飞升,尸体已成无用皮囊,何不赐给大地上的生灵,也算是人生最
后一桩善行。这与佛教教义是一致的。另有一说认为一年中大部分时间冻土坚硬难
以挖掘,且又因树木稀少难以棺葬,便因地制宜采用了天葬形式——也许可以成为
上述理由的补充。不然为何信奉佛教的国家不少,西藏天葬却是独一无二的呢。
    天葬的缘由原本简单,不似西藏之外的人们想象的那样不可思议。许多国内外
游客,怀着极大的好奇心千方百计地去天葬台猎奇,真是少见多怪。
    严格的天葬仪式,要择定吉日,要请专职天葬师。要请喇嘛念经超度亡灵,一
般要念四十九天。念经作法的密宗法师戴着缀有骷髅头饰的马头形帽,面罩黑纱,
为的是不让灵魂看见活人的眼睛。超度经主要内容似乎比较简单,大意就是:灵魂
呵你走吧,在路上你可能遇见些什么什么,但不必害怕,那是些什么什么……最后
祈祷灵魂升天。
    直到今天这个时代,那位创建羌达尼姑寺的女神益希措加每年都要光临该寺一
次。
    朱带寺达普活佛丹巴乌珠是近代人,由于他或他的某个前身在多多卡的一番话,
与其说他是位半神之人,不如说他是哲学家更合适。他还是位诗人,是民间艺术的
热心倡导者。十三世达赖时期,他主持兴修朱带寺,为鼓励人们积极参与建寺劳动,
他采用民间建筑歌的各种曲调,编写了歌词,歌词对于世界、对于当地、对于建寺
活动及劳动者本身都作了赞美。文风沿用藏族传统所欣赏和推崇的华美雕饰。

        在地上掘起宝贵的金土,
        在不变的基础上砌起宝墙,
        墙垫柱上升比骏马快,
        墙板如风翅无阻挡,
        墙板头如镂花金鞍牢固,
        金培土装在天库里,
        系墙板柱如虎狮凤龙挺立,
        打墙杆如鞭把笔直,
        打墙人如三种种性佛样,
        干起来比神鬼还快,
        愿五宝的神殿快建成!……
                                      ——《达普建筑歌·第一章》

    其中每两句之间都有劳动号子的衬词。我曾见过这种打墙场面,歌舞娱乐性很
强,喊劳动号子时才砸个一丁两下,歌唱时一齐住手。看起来叫人着急。
    达普活佛确实是位艺术家。他还热心地推广过丁嘎热巴,组建了一个热巴队。
这个热巴队的队员现在仅存一位老人雪热。近两年来,比如县将这位老人请到县上
向一班年轻人传授了嘎热巴技艺。我见到了他,他说当年是这个热巴队年龄最小、
跳得最差的一个,现在好多节目都记不起来了。并说他小的时候见过这位活佛,朱
带寺活佛不仅倡议成立了热巴队,还亲自编剧写词。丁嘎热巴已被整理出一部分,
我看了县文工队表演的片断,因对各地热巴不熟悉,也不知此一派别的特色,无法
比较。只见手执铃、鼓与牦牛尾的男男女女舞蹈起来豪迈欢快,仅靠一面大鼓以鼓
面鼓身的各种音响伴奏。雪热是这支热巴队的灵魂。这位老人干瘦矮小,平日里谦
卑畏葸,一当手握鼓槌击鼓指挥时,立即恢复了自信,双肩及全身随之抖擞,小眼
睛里神采飞扬。
    达普活佛的生平资料很少,只听说他生长于东部边坝一带,出身贫寒,勤读好
学,学识渊博,后来他在拉萨期间,西藏地方政府差点把他毒死(有人说是出于误
会),又由于他生活作风“不拘一格”(原话如此),哲蚌寺将他拒之门外。后来
他流落比如一带,曾先后解救了八个中毒的人;发现“伏藏”[注]二十五件,信徒
们便公认他为有法有道有福缘的活佛。声望传及青海、四川、拉萨。想来此人博学
多才,富有生活情趣。
    试图核实的第二件事是在那曲听说的。已离休的行署副专员普布顿珠,曾是比
如一部落头人。几年前他六十八岁时加入中国共产党。他向我们叙述了“文革”初
期的一件事:比如县查仁区帕拉西喀塔中曾供放着一位活佛肉身。“文革”一开始,
这座塔首当其冲地遭到毁灭。塔刚一拆开时,见那位活佛尸身完好,头发长长的,
指甲长长的——普布顿珠断定是在塔葬之后又继续生长的——塔里还有两个酥油桶,
桶里茶还没干呢。方方的酥油坨,没变质,有人拿回家打茶喝了。尸体暴露于空气
中,不到两天就臭了。一位老人于心不忍,悄悄地把尸体背进一个山洞。红卫兵发
现了,把老人揪来批斗一番,又把尸体从山洞扯出来,抛进了怒江。那老人就是现
任西藏自治区领导人之一的丹增的父亲。
    有位牧民在废墟里捡到一尊水晶小佛塔,保存了很久。牧民的妻子主张卖给康
巴商人,说不准值几千元哩!牧民不同意,献给了白贡丹增活佛。活佛即将此事汇
报给统战部,统战部转而请示当时的地委书记洛桑丹珍。洛书记说送到自治区宗教
局鉴定一下文物价值,再看值多少钱以便付给那牧民相应报酬。
    关于此事的上半部分,比如县城居然无人知道。只有一个人说他当时在场,没
见到塔葬活佛长头发长指甲,也没听说有谁用陪葬的酥油打茶喝这码事。倒证实了
这座塔的名气。说大约一千八百年前释迦牟尼在拉萨(!)撒了一把青稞,落在比
如的有七粒,人们便在青稞落下的地方建了这座塔,所以此塔很有名。建塔的时候,
那曲还没有寺庙呢。
    ——可是一千八百年前拉萨还没有建立,佛教尚未传入西藏,更不用说释迦牟
尼是否来藏了。
    返回拉萨后,偶尔碰到那位自治区的丹增书记,他证实了他父亲的遭际。
    在拉萨讲起多多卡,听众睁大了眼睛。美术家把它名之为“骷髅金字塔”,从
中领略了高妙深远的意境;文学家被它高深莫测的哲理和传奇色彩所眩惑;搞考古
的立即意识到这件事对体质人类学研究的重大意义。长期以来,由于天葬的传统给
有关研究增添了料想不到的困难。
    在比如来去匆匆,无法欣赏比如人引以自豪的众多风景:喀木松山、扎西龙沟,
那如乡……
    索朗多吉吟诗般向我介绍:全西藏的山是妖女仰卧形状,喀木松山就压在妖女
右乳上;全西藏有象征吉祥的八座山,喀本松山是其中最吉祥的山;喀木松山九座
雪峰,像飞奔之马迎风飘扬的马鬃一样;九座峰顶有九座湖,裹在茫茫云雾中;山
顶流下大小溪流,远看像条条哈达;山上可以采集多种药材,山腰有莲花生奇大无
比的脚印,山下是原始森林……可惜呵喀木松山不通车,要进山只能走崎岖小路。
若有僧人陪同你们进山会有更奇迹的故事,而我难以讲得周全。
    旺堆次仁的介绍也不逊色:雪山上流下水,水里有白石头,石头上长草皮,草
皮上长水晶石,那地方叫扎西龙。扎西龙附近有九种颜色的颜料矿,邻近的湖中还
有各种色彩的鱼。
    旺堆次仁详详细细描述了那个独立王国的那如乡。那如乡仅有八百人。那里有
冰川、森林、雪山、湖泊、农田、牧场,冰凌流苏垂挂的溶洞里,回声巨大而恐怖,
湖中鱼奇形怪状五颜六色谁也不敢吃。那里的野兽有獐子、猴子、雪豹、猞猁、石
羊、雪猪、水獭,马鸡纷纷落在农家院里,坐在房里不出门,便可打到马鸡。那如
地方一年中只有八月份进得去。旺堆次仁于一九五七年随首批工作组进去搞民主改
革时,那里还是原始共产主义社会。开会时有东西一起吃,不分你我,只要吃饱就
行,生活很简陋。大人穿自家织的粗氆氇,小孩不穿衣服,最富的牧主土巴曲丹头
人只有四百头牲畜,而其余家产一无所有。家中用木头当板凳,毫无装饰品。这里
没有文化也没有教养,不知礼貌为何物,见了陌生人从头到脚端详一遍,然后毫无
表情地走开;汁数用念珠、骰子或石头,摆到第十个时便用一节木头作标记。一个
非常奇怪的现象:在西藏,越是海拔低、气候好的地方,越是原始落后。
    东四县盛产虫草。虫草是一种名贵中药,补中益气,有润肺功能。据说在东南
亚一带国家里,人们异常推崇虫草的药用和滋补价值。虫草是一种非常奇特的小怪
物,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动植物合体的生物。它生长全过程需时五年:前三年它是
虫,共蜕十多层皮长成成虫;第四年,与一种真菌结合,成为菌体,第五年生出草
来。挖掘的虫草,虫体已经僵直,在“虫”脑袋上伸展出一根草茎。虫体上的肢节
和足腕清清楚楚。食用方法是“虫草鸭子贝母鸡”,炖鸭子。属国家统购药材。收
购价年年看涨,从几十元一斤直涨到上千元。就这样,北面狡猾的青海商人仍然乘
虚而入来这儿收买虫草。每到收虫草季节,那些私商就背上糖块和回力球鞋来换虫
草,拿几块糖就向牧童换一根。那些私商心眼儿多得很,第二年的虫草预先就订好
数量,并把钱预支给了牧民家。这些人通本地藏语,又能吃苦,作虫草买卖他们赚
了大钱。当地政府无法控制他们。
    每一回虫草季每家牧民至少能挖十几斤,多到几十斤。经济收入很可观。只有
虔诚的宗教信徒不去发这财,只因虫草是神山的肠子。在那曲听次仁玉珠讲,一位
百姓在比如的一座山上挖到一根两尺长的虫草,害怕得不行,又赶紧埋回去了。她
说有机会去比如,一定要验证这个传说,要找到这根虫草。这也说不准,东部山林
中有人发现过比洗衣盆还要大的猴头菇呢。
    从比如返回那曲的路上,万里长天浓云密布,直压到积雪的峰顶。已进入严冬,
前几天下的雪也在路面结成坚硬的冰壳。丰田越野车小心翼翼地行驶,缓缓爬上一
个高坡。正前方,出现了几个磕长头的人。他们去拉萨朝圣。大约是昌都一带人。
几千里路就是用身体一点点地丈量过去:合掌举过头顶,降至鼻尖、胸口,身体迅
速前扑,双臂前伸着地,划一记号,起身,跨两步到记号处,再重复以上动作。这
些人里中老年男人居多,皮袄外一般再套一件帆布长围裙,手戴皮套或木板。不论
烈日当空还是风雪弥漫,他们都这样一丝不苟、孜孜不倦。我们来比如的路上就发
现了这群朝圣者,当我们离开比如时又发现了他们。此后我返回了拉萨,接着又飞
往北京。在北京舒适的宾馆大厦里我突然想到了这群人,他们肯定还在藏北冬季的
风雪中,蠕动在通往圣地拉萨的山道上。
    近几年来,来拉萨朝圣似乎成为一种时尚。尤其东部人,几个小伙伴一商量,
扔下正在放牧着的牛羊就走了。当然这带有旅游性质。朋友嘉措曾问起几位昌都姑
娘,干吗一路乞讨去朝圣,她们回答说,在她们家乡,没去拉萨朝圣的姑娘被人瞧
不起,嫁都嫁不出去。

    末一次去西部草原之前的两个月,我去了嘉黎一趟。这是唯一的一次只具有消
遣观光性质的旅游,甚至连工作笔记都没带。
    山顶雨雾迷蒙,山坡阔叶林带红黄驳杂,山脚是轰然东去的翠绿的江水。细雨
霏霏的嘉黎的秋季,湿漉漉的,清爽爽的。鸟声脆响在山水林木间。在鸟鸣和涛声
里,我沿着湮湿的岩石小道去野贡藏布江边拎水。
    此番嘉黎之行有大队人马,老同学雨初也旧地重游。十多年前初进藏,他便同
我的两位山东老乡袁杰、大老李一道分配在嘉黎。所以嘉黎对于我也格外亲切。我
听见它在絮絮讲述当年那群毛头小子的罗曼史和恶作剧,那些令年轻的心为之喜悦、
悲伤和愤懑的往事。当年最微不足道的小事,今天听来也都感觉那样珍贵和美好。
    嘉黎县城为群山所包围,那些山高峻而美丽。尤其县城背后的山,无论形状色
彩都可入诗入画。只可惜有地质队勘察过,断定迟早将发生泥石流滑坡。县城决定
搬迁。新城址有两个方案,这群搞勘测的、搞水电的、管财物的以及已卸任的老地
委书记、新上任的行署副专员,就是来进行可行性研究的。由于县里再三坚持将县
城搬回老嘉黎——原嘉黎宗政府所在地,今设一区公所——所以一行十七人又冒着
秋季的雨雪浩浩荡荡开赴老嘉黎。
    走过大片令人恼火的沼泽草滩,走过一段危石累累的山道,久久地穿行在狭长
的桑穹山沟草原上。桑穹山沟的尽头有大片民房,那便是老嘉黎了。
    这是个久为人知的地方。不仅由于它是西藏历史上一些重大战役的古战场,也
更由于它是明清以来通往拉萨的必经之路,常有商旅、官差过往。清政府在平息准
噶尔蒙古之乱后,曾派绿营官兵常驻嘉黎。听说清末民初有五十名汉族兵丁,因改
朝换代断了归路,便在此地娶妻生子,与这方土地同化了。至今人们还能说出谁谁
的先辈是汉人,但这些汉人的后代早已对汉民族祖先感觉茫然,而且汉族血统也代
复一代地淡薄了。
    西藏的喇嘛寺大都建在山顶,为了显示佛伦之尊,以悲悯下世。拉里寺就雄踞
高高尖尖的拉坚山顶。五百年香火新近断了二十年,近几年才又死灰复燃。拉里寺
隶属拉萨三大寺之一的色拉寺管辖,按编制应有一百五十位僧人。不仅邻近几县,
连青海、昌都的信徒们都磕着等身长头前来膜拜它。拉里寺正在修复中。作为经堂
之柱的巨大木料是依靠人力从陡峭的山道运上去的。人们无偿地贡献着劳力和财力,
虽苦犹乐,这是源于信仰的力量。
    听说拉里山脚下曾经有过一座加拉公寺。加拉公——直译为汉神庙,正是汉族
地区的关帝庙,供奉着汉族武将关云长。想来一定是汉族将士们在此修建的。一位
红衣喇嘛介绍说,在朝圣的香客心目中,加拉公与拉里寺同样神圣,对关云长和释
迦牟尼同样敬畏。他们具有同样的法力,没必要厚此薄彼。于是便供奉同样的布施,
跪拜同样的大礼。当年管理加拉公寺庙的是一位汉族孤老太太,取了藏名叫扎西卓
玛。至于她怎样到了这里,她的身世和经历,今天没有谁能讲得清楚。只听说她仅
有的儿子流浪到林芝再也没回来,还听说她能腌一手好泡菜,大约四川人氏了。五
十年代解放军工作组在此开辟工作的时候,她来认乡亲讨饭吃,捧来过一坛酸菜。
    如今这个关帝庙连一块石头也没留下,毁于“文革”,没听说有修复的希望。
加拉公,仅仅留在老嘉黎的口碑中,为后来的旅人提供一片想象的空间。
    老嘉黎还有一片墓地,我们去瞻仰了它。这儿埋葬着差不多三十年前那个特殊
历史年代里捐躯的汉族士兵。他们以最后的方式与并非故土的乡间土地共存着。老
嘉黎的山石垒砌成墙,老嘉黎的泥土安顿了几十颗异民族的魂灵。此际雨雪飘飘,
泛黄的草棵飒飒有声。我们(立在紧闭的墓地栅栏外,心头隐隐作痛,涌动起莫可
名状的感伤。
    而我们,活着的人还在继续着生之悲喜。无论在怎样超常的生存环境中,生活
毕竟是可爱的。
    我们准备去河对岸的山脚,看是否有电可发——那儿有一道虚张声势的山泉轰
轰作响。区上准备了八匹马,两个向导。同伴中一位汉族小伙子刚一上马就给甩了
下来,好不惭愧,便激流勇退,撤回区上。拣一匹最老实的棕色牝马分配给我,它
的小马驹紧随左右;雨初则骑一匹滚瓜溜圆的深栗色烈马;洛书记的乘骑是匹高贵
的白马,做工考究的马鞍上铺着深红色高级卡垫,雄赳赳一马当先。一行八骑,一
溜小跑。艳阳天,大草原,马蹄得得,清风扑面……每当跨上马背,便是我最豪迈
的时刻,幻想自己是一西部女侠,即便此生是场悲剧,也要上演英雄悲剧而非凡人
悲剧。只遗憾骑术太过一般。当碧绿的桑曲河挡住去路,同伴们纵马奋不顾身地冲
向河心,激流淹过马膝,漫过马肚,伸向马背……便勒马河边踌躇起来。我从没有
骑马过河,加之不会游泳,对大水有一种与生俱来的恐惧。那位盘着英雄发的向导
好心建议:要是你害怕的话,我和你同乘一匹马吧。
    我岂能示弱!把心一横,缰绳一抖,催马便走。那马纵身一跃下了河床。随着
一声惊叫,左手紧紧抓住后鞍桥,还是险些儿栽将下去。一跃之后就好多了。清澈
的河水从坐骑下打着旋儿流过,铺着细沙的河床清晰可见。眼睛盯住水面有点儿眩
晕,心里却喜不自胜。等登上对岸,只是鞋子给打湿了。高兴了还没一分钟,严峻
考验又来了:必须沿着陡峭的山坡前进。
    藏族有句俗话:不能驮人上山的马不算马,骑马下山的人不是人。话虽如此说,
太陡峭的石山崖壁上也不能骑。我们牵马在山壁灌木丛中寻找路眼。这里海拔不超
过四千米,爬起山来还是气喘吁吁。好不容易上了坡,大家互相招呼着上了马鞍。
我打心眼里想牵着马走:这骡马道也太险了!右面是陡陡的山,左面是断崖深谷。
不过半尺宽的倾斜路面顺着山势曲曲弯弯。听说马的平衡能力很强,有一个蹄子失
足,不碍事;两个蹄子同时失足呢?天知道;要是三个蹄子呢?……总归害怕也没
用,生死自有天定命走吧。此处已是满山青翠,星星点点的野花开满了一山一坡,
小小灌木叶儿红了,火焰一样燃成蓬蓬簇簇。悬着的心得到抚慰,飘飘忽忽沉落下
来,看着眼前马蹄滑向断崖的新鲜擦痕,想到不知哪位骑士受了一场虚惊,不免幸
灾乐祸。藏族同伴转身宽慰:这条路算什么险哪,比这更险的山道多多有啦!
    翻过一面山坡,就见崖底巨石中呼隆隆一道大泉涌流而出。作为风景很美,水
边绿草茂盛。县领导对它寄予厚望。时值确定新县址的关键时刻,他们急于敦促地
区领导能够高抬贵手,批准老嘉黎作新县城。同时风闻地区倾向于阿扎区,并派有
关部门在阿扎区搞过地形地质勘察测量,能不着急!于是左一个报告,右一个报告:
老嘉黎有历史,有寺庙,有文化传统,曾是宗政府所在地,我们最早的县政府所在
地,老百姓很集中……倘若这眼大泉能提供电力,无疑有助于老嘉黎在竞争中取胜。
    但当技术人员大体测过流量,只遗憾地摇了摇头。
    嘉黎一九六○年建县,县府设在老嘉黎,去那曲没公路,骑马要走四天半。每
位县干部都配备一匹马,白天放养。每到黄昏,各家马儿纷纷跑回自己的家。后来
县城就搬迁到山青水秀的白玛塘,县名依旧。谁想到还需要再度搬迁呢!而且想搬
回老嘉黎,谈何容易!这真是既有今日,何必当初。
    心急火燎的县领导又心生一计,建议在老嘉黎召开群众大会,搞民意测验,看
他们投老嘉黎的票呢还是投阿扎区的票?
    当然当然。何用测验,一百个老嘉黎人会投二百张老嘉黎的票:右手没放下,
左手又举起来了。作为县城和作为区公所驻地,有天壤之别。县城有电灯,有电影
电视,大商店,中小学校;作为县城,也象征了与外部世界的交流。假如我是老嘉
黎人,也定会如此渴望。我们路遇许多干部百姓都纷纷向我们打探情况,区干部德
庆群宗最殷切,她和她的父母都恳求我们能在地区领导面前美言几句。
    我们的车队刚刚到达区上时,这位牧女出身的区干部德庆群宗,一听说来客中
只有我一位女同志,便盛情邀我去她家同住。
    区公所的院子就是六十年代初的县政府所在地,一横两竖三排房,现在看来很
简陋。连日雨雪,院内遍地泥泞,遍地狗粪——由于没有打狗的习惯,嘉黎区和许
多地方都是狗多成患。那些狗骨瘦如削,皮毛肮脏,品种又不好,看起来令人厌恶。
院内还有一大片尚未收割的倒伏的青稞。德庆群宗的家就在青稞地边上,一排平房
中的一间。房子又小又暗,又隔成小套间,里面一张大床,一排藏柜,柜上叠摞着
五六床新被子。德庆群宗有收藏新被的习惯;外间有两张窄小的卡垫床,炉灶炊具,
写字台。她和女儿住外面,把大床让给了我。随口问她,平时娘儿俩是怎样住的?
德庆群宗的回答使我意外,说女儿想吃奶的时候,就都睡大床,平时女儿就睡卡垫
床上。
    可是女儿益西卓玛已经九岁了。九岁了还在吃奶?那么牧区孩子最大能吃到多
少岁?
    德庆群宗想了想,说,大概十五岁吧。不过女儿才九岁她现在奶水已很稀少了。
    很快发现德庆群宗热情得近乎病态,她对于女儿的爱有些儿发狂了。同时她有
一种强烈的倾诉欲,几天里她一直在絮叨自己的生活遭际。
    民主改革那年,人民政府送她去内地读书,那时她正年轻,像朝阳初升,灿烂
前程召唤着她。但是后来的命运则阴云四起。结了婚,不幸又离异了——实际上是
被抛弃了——她带着两个女儿返回故乡,回到父母亲身边。她的全部爱心都倾注在
两个女儿身上。但噩耗传来,在远远的县中学读书的十三岁的大女儿得急病死去了
——德庆群宗从系着彩缎的小匣子里取出亡女的照片给我看,继续说着——县上派
人来看望,顺便征询处理意见,是土葬、火葬、还是天葬,可以任选。“我想来想
去,土葬可不行,地下的虫子会把她咬得不得安宁;火葬也不好,还是天葬吧,干
干净净。”
    只有九岁的益西卓玛与她相依为命。她不愿下嫁牧民,“太不卫生”。益西卓
玛是她的唯一希望。她用最极端的母爱眼光百看不厌地瞧着女儿,对女儿随口说的
每句话都要立即翻译给我听,对女儿无意间做的每个动作都立即示意我一同去欣赏。
她没抱怨过什么,除了对前夫的诅咒;只是用更多的热情殷殷地生活着。小益西卓
玛也争气,在班上学习是拔尖的。德庆群宗按照汉族女孩的发式,把女儿的茸茸细
发高高地梳在脑后,用红绸扎一个大大的蝴蝶结。她打算让女儿将来考拉萨的或内
地的大学,她的命运要在女儿身上得到改变。
    德庆群宗把她采集制作的野花野草的标本让我挑选了一番。这是生长在桑穹山
谷草地上最常见的饱经风雨又璀璀璨璨的那类花儿,朴素的蓝色花和黄色花。德庆
群宗还把她七十多岁的老父亲动员了来,录了一盘嘉黎山歌的磁带送给我们。老人
是当年的歌手,年逾七旬,仍能高歌真叫人难以相信。而四十多岁的德庆群宗的花
腔女高音中仍满含少女的清纯之音也叫人惊异不已。此地山歌如同高原牧场上的徐
徐和风,淙淙小溪,任性随意地吹拂流淌。旋律有程式化的结构:低低的喉音脱口
而出的时候,便迅即昂扬激越,加花的拖腔,一个跌宕沉落下去,又一个低低的喉
音……周而复始的旋律似乎在重复那说不完、道不尽的世世代代的感慨,不知所求
的迷茫。
    从查桑的卓玛到老嘉黎的德庆群宗,我见过许多知名不知名的藏族妇女。我的
那些藏北的姐妹们,坚强富有耐受力,是世界上少见的最独立最少依赖性的一群女
人。许多观察者都注意到了藏族妇女在藏族社会中的特别地位和作用。所谓特别,
是相对于西藏四周的印度教、伊斯兰教及儒教的男尊女卑的传统而言。观察者们注
意到了西藏妇女从未深藏于闺阁之中,她们活跃在家庭和社区中,形成一股充满活
力的力量。她们的作用奠定了她们的地位。牧区有句形象的俗话:小孩的脚磨起茧
子(放牧),女人的手磨起茧子(做活),男人的屁股磨起茧子(坐着喝茶)。妇
女支撑起牧区基本生活:挤奶、打茶、炒磨青稞、制作酥油奶渣、照看孩子……从
清晨到夜晚,从岁首到岁尾。青春与生命被常年不息的牛粪火一点一点地舔尽了。
最苦的是那些没有机会嫁出去的女人,拖着几个私生子,撑起一顶小帐篷,独自应
付生活。虽说牧区乡下正统观念淡薄,虚伪的道德教条也少,但非婚生子女还是常
被人瞧不起,被称作“脏孩子”。又虽说各地都规定了对不负责任的男人的惩戒条
例,但并非所有的孩子都能找到爸爸。一个过路人,就那么一两夜,有的连名字都
不知道。就是罚来几头牛,几十只羊,也没能改变基本事实。我还听一位申扎人讲
起婚姻方面的一个陋习;申扎县巴扎区三个偏僻乡里,习惯娶“姑姑老婆”,即认
为姑侄配偶是最理想的婚姻——这种隔代婚,难说有什么爱情幸福。
    另有一类妇女,处在那种虽为数不多但也常见的多夫多妻家庭中。以家庭为中
心各有分工的生产单位,往往以此保证人力和生产资料不散失。由于观念的差异,
牧民的私欲及由此而发的占有、妒忌等心理淡薄得多,所以一般认为多夫多妻之家
各成员间的关系还和美,至少相安无事地打发着日子。我在藏北走访中,不少人坦
率地赞美这种生活方式,后来我所接触过的藏学著作中的有关论述,至少客观上认
可了复婚形式的合理性。他们大致从社会观念、经济观念、心理因素论证了这种必
要性和必然性[注]——目前世界通行的一夫一妻制度虽不是最完善的婚姻形式,但
多夫多妻制却不能推广,至少不宜传播到汉族地区,那还不闹个争宠泼醋,天翻地
覆。
    但如果具体到某个家庭,例如双湖查桑区的某位四十几岁的妇女,她的两位丈
夫一个八十岁,一个十八岁,就可明白在许多这类家庭中远没有爱情可言。
    在牧区妇女的诸多特征中,有一点我永远都不能够理解,那就是她们在生育时
表现出的超常的耐力。牛粪堆上垫张牛羊皮做产床,夜间生了孩子,第二天一大早
就抛头露面,背水,洗衣,做家务。上一年那曲县文工队为美籍华人作家们演出时,
那位无伴奏牧歌的演唱者刚刚生了孩子才三天。演出前我就听说了,急忙劝阻,文
工队的人都不以为然。演出时我悄悄告诉了来自美国的两位女士,她们吃惊得目瞪
口呆。而汉族传统习俗是足月方起。很多汉族男女议论过这个问题,一致认为是汉
族退化了。我终于也没弄明白是由于藏族妇女体质太好,耐受力也强,还是意志坚
强,强忍住不适呢?
    也许她们对于苦难的感觉早已麻木。她们认为生活原本如此。不仅藏北的民间
妇女,其实连女神也充满了苦难,成为藏北女性的象征。申扎那仓大部落的女保护
神杰岗扎西拉姆雪山,是一架积雪覆盖的大山梁。从南方新归乡方向看,她是“骑
在骡子上的仙女”模样。杰岗扎西拉姆是男神山雅邦的妻子,但她与玛钦波木热山
相爱并生下私生子依布山——“猞猁的儿子”——担心雅邦山发现就把依布山藏在
身后。但这种事情怎能瞒得过去!怒气冲天的雅邦山挥刀砍下扎西拉姆的双乳,扔
一个在山前,扔一个在山后,至今扎西拉姆胸前留下的血痕还依稀可见。惩罚了扎
西拉姆,雅邦山又跨上了坐骑莫如山追击逃命的玛钦波木热。莫如山之马累死于半
路,雅邦山又换乘一匹巨大的托尔达出岩石马。走投无路的玛钦波木热只得投降,
胜利了的雅邦山盛气凌人地把脚踏在俘虏的脖颈上——时至今日两山仍然相叠,雅
邦山余脉压住了玛钦波木热一角。玛钦波木热沦为终身奴仆,做了雅邦山的裁缝。
雅邦山断然遗弃了扎西拉姆,再娶达格江姆和琼姜二山为妻。
    绝望了的杰岗扎西拉姆想离开这地方,投奔南方的雅巴部落,但她的女佣却挡
住了她的去路,苦苦挽留她,因为那仓部落不能没有保护神。
    作为女性,我有一种天然的“类”比。但现在想来,这种比较可能是带有太强
烈的个人文化背景的色彩。我想,我的悲天悯人可能毫无价值且不论,说不定还是
完全错误的。同理,倘若一位自视优越的中国女性或西方女性以怜悯的目光瞧着我,
由衷地替我叹息,我一定大为反感,驳斥说,这是不对的不公正的,我有自己的价
值观念,虽有许多不如人意处,但我的心理是满足的和平衡的。
    人和人的一般沟通都难,更何况你如何去体会另一文化圈的女子,那些独身的
和拥有几位丈夫或与几位姐妹被同一个丈夫所拥有的女子的心境?
    牧歌之美中,实则包容了难以言喻的一切。这种艰难的美,充填了人类生活中
最深邃的底层。它可能体现了一个民族在异常生存环境中认命的达观,而这种达观
也许只是集体无意识的表现。

        一支唱给挤奶人的歌,
        一支唱给打猎人的歌,
        一支唱给牛羊的歌,
        一支唱给亲人的歌,
        这些歌儿最动听,
        这些歌儿最长久……

    在离开老嘉黎越来越远的路上,在雪花儿飘飘的秋季里的一天,我把德庆群宗
唱的这支歌儿,播放了一遍又一遍。我们穿过仍然碧绿的山谷牧场,路旁玛尼堆上
湿透的经幡悬垂着,石刻佛像和经文饱受风雨;忽然一个全裸的孩童向我们的小车
雀跃奔来;不远处有背柴的牧家妇女涉过浅浅水流回家,一只黑白小花狗尾随着她。
俄尔雨止雪弄,太阳光彩夺目,云朵将巨大的身影投向路侧草山的世界——藏北高
原闪烁着凄厉光泽的生活令我感动。
    ——一个多月之后,我在拉萨收到了德庆群宗母女二人的信,信中夹寄了一张
从印刷低劣的画报上剪下的一张花花草草的画片。九岁女孩用工整的喇嘛字体写了
一页纸,德庆群宗翻成汉文一并寄上。信封背面殷殷写着:“种花人盼着花开,寄
信人盼着回信”——
    在嘉黎县城又住了几天,度过一九八六年的国庆节。雨初在此县工作过几年,
自然有许多故人。无所事事的我也随之一一拜访。这个县有个有名的麦地卡区,海
拔五千米以上的大牧场。老同学雨初差不多十年前就在那里当过一年区文书。他当
年的上司,麦地卡区委书记桑麦现已调来县城当了县法院院长。我们就在这位又黑
又胖又热心的中年人家里喝茶闲聊。
    我没去过麦地卡,因为没去过,倍感那里传奇而迷人。光这名字就有些怪,说
起它,如同说起委内瑞拉哥斯达黎加,迷迷茫茫,浑浑沌沌,不可想见。在这片藏
北东部少有的高山牧场上,老同学真正过了一段闪烁着凄厉光泽的生活。想想看,
年纪轻轻的小伙子,才从现代都市走出来,一步跨进漫无涯际的草野荒原,置身于
同前二十年文明教育毫无共同之点的环境,语言不通,蜡烛照明,酥油糌粑为主食,
整个麦地卡大草原只他一位异族人,既要学藏语,又唯恐把汉语忘了,拼命地大声
读书。同时一年到头见不到一根青菜。他和区委书记一道下乡,驮上马背套,骑上
马一走就一天,夜晚露宿荒野,装上一军用水壶白酒,咕嘟咕嘟像喝开水。初夏季
节里大雪封了山,他骑马整整赶了八天的路才到了地区所在地的那曲。后来地区调
动了他的工作,他把简陋的行李收拾好,拿马运到从嘉黎至那曲的公路上,日复一
日地搭过往车辆,四天里没一辆车肯停下。好心的道班工人搬来圆木横在路面,截
住一辆军车,才讲好了搭车事宜,一挪开木料,那车又飞也似地溜了。气得那位藏
族工人大骂驾驶员的良心坏了。从那时起,雨初打定主意要当官了,当了官搬家肯
定有专车。后来他果然当上了地区文化局局长。
    他当了一年麦地卡人,居然没听说过发生在该区境内的“山动”现象。好几个
“嘉黎通”告诉我们,从麦地卡区驻地往东骑马走上两天的章洛乡里,冬季可见
“仁归”(山动)现象:山起山落,升沉消长,牛一样牴架……神了。
    于是我们就问桑麦,果真有山动这回事吗?旁边一位牧民打扮的壮年人搭上了
话,他是麦地卡区供销社的干部,到县上办事顺便看望桑麦。他说自己亲眼见过。
时间是在最冷的冬日里,最晴朗的早晨,太阳刚射出光芒,就见东面的山运动起来
了,起起伏伏,此起彼伏,有的山凌空飞起,有的山爬到邻近的山上,有的山碰撞
得弯曲了,下有缝隙可见蓝天……
    此外,麦地卡的草场还有自燃现象。
    说不定它们是有一定科学道理的物理现象吧,大家谁也说不清楚。老院长又讲
了他们最近了解的一个情况。就在我们到达嘉黎县的前一阶段,全县风传开阿扎神
湖显示种种异常现象。当地牧民听见湖中有枪炮声,并见硝烟弥漫。他们看见有两
队人马在交锋。一队穿黄衣,一队穿白衣,后来穿白衣的人马被赶回湖中。最后一
位骑白马的人出现了,似乎在做调解,最终归于和平。
    此事一经传开,大家议论说这是不祥之兆,预示了天灾或战争。往常阿扎湖也
显示图像,不过都是草原呀帐篷呀牛羊呀一类海市蜃楼,这一回非同寻常。
    考虑到会不会有人故意蛊惑人心,老院长他们正式着手调查此事。先是说阿扎
湖周围的人们全部看到了,一询问,根本不是这码事,说只有十多个人看到,一一
追查下去,方才落实:只有一个人亲眼看到这场湖中之战。鉴于那人是个忠厚老实。
从不讲假话的牧民,就未予深究。大约也是某种物理现象,只是对那些影影绰绰的
图像解释有点问题吧。
    同时,阿扎湖也同别的湖一样,有关于湖牛湖羊的传说。人们习惯于这说法,
若说某湖没有牛羊的话,他们会认为那才真正反常。
    不是相信事物果真如此,而是相信事物本该如此——就是这个民族本质的思维
方法,人类天性之一。所以幻想与传说才成为藏北人现实生活的一部分。
    我也入乡随俗,不由得认起真来,煞有介事地寻访湖羊湖牛目击者。许多人向
我描绘湖牛怎样凫上岸来与家牦牛交配,结果生下的小牛毛稀尾短。在双湖的尼玛
区,我终于找到一位曾与湖羊打过交道的区干部索朗班觉。
    索朗班觉今年五十二岁。那件事发生在一九五六年。当时他给奇林湖畔色宗地
方的牧主桑阶当牧奴。那个夏天的早晨,他忽然发现羊群里多了两只奇怪的羊子。
个头虽与家羊差不多,但腿细而长,羊毛疏落。最怪的是脸颊都是蓝色的。正疑惧
间,有位老人来证实这羊子是奇林湖湖羊。牧主也很高兴,说他父亲那一代也曾来
过一只湖羊,是发财的吉兆。此后索朗班觉又放了三年羊,那两只湖羊始终跟随着。
不过与家羊不合群,吃草时与群羊保持一段距离,夜间卧在圈门口。都是公羊,但
不与家羊交配;羊毛一直稀疏无法抓绒剪毛。三年后就是西藏民主改革那一年,索
朗班觉参加工作走了,再也没听说那两只湖羊的下落。
    另外还有关于湖怪的传说,几乎每个湖都有。世界之大,无奇不有,难以事事
眼见为实。所以对此我既不肯定,也不否定。
    桑麦既当了法院院长,自然就谈起办案子的情况。他说起全县公、检、法工作:
一九八五年没办过一个刑事案子,一九八六年只办过一件贪污案;就是民事纠纷多
一些,主要是草场纠纷。再有就是真假难辨的牛主人——一头牛两个主人,都说牛
是自己的,可那牛既不会讲话,又没作记号,只好酌情判了,说不定有搞错的;没
有离婚案,因为从未健全过牧区的结婚登记。最头疼的是非婚生子女问题。西藏这
情况特殊,上边又没有明文规定,只好各地制定土政策。在嘉黎,旧社会规定男方
要付给女方一头奶牛、一只奶绵羊,一只奶山羊,可能太便宜了;现在罚男方八百
至一千元,可能又太贵了,总之很不好办。
    另外,嘉黎县最近还出了一连串怪事:县机关干部的几个小孩被称作活佛转世
灵童。有些很小的孩子自称为某某活佛转世,有的是神汉跳神认定的。这些孩子的
父母居然很高兴。但目前尚未正式认可,需报请上边裁决。因为有一个活佛死了,
会有好几人自称为转世者——真是咄咄怪事。
    告别了老院长,我们便驱车沿野贡藏布江往下走,想看看通往尼务区的路况。
夏季雨多塌方,路不通的。从县城下行七十公里处,尼务区号称“藏北江南”,风
景极佳。四、五月间杜鹃、桃花满山遍野。但通向那里的山路奇险,山沟狭窄,峭
壁如削。据说沿途石壁上有许许多多佛像,上下无法攀援。有人分析说这些画是从
前站在地上画的,后来山脚经暴雨常年冲刷,凹陷下去,石壁自然“升”高了。而
当地百姓一直说这些佛像是自然形成的。
    尼务区是个几乎与世隔绝的独立王国,有一位与我们同年进藏的汉族人在那里
当区委书记。
    路不通,尼务去不成。
    在我们路过一片院坝草场的时候,就见一人颠颠儿地跑往县城方向。等我们从
前方路断处返回时,那人已恭候家门口了。原来他望见一辆米黄色丰田开过,就知
道洛书记回头一定要来看他,便赶去买了红酒和白酒。他是一位铁匠兼银匠。几年
前洛书记曾向他探问银矿地址,银匠不知问者谁,高叫“拿酒来!”洛书记便备了
酒,一面喝酒一面叙说。银匠是被人瞧不起的行当,“黑骨头”,能和地委书记交
上朋友,他感到很光彩,洛书记每回来嘉黎都来看他,他也和洛推心置腹,带书记
看他的粮仓,说他除了银行存款外,还有大宗现款藏在粮仓里,连他的儿子都被瞒
着……请洛书记保密啊。
    这一回他忙忙地舀出酸奶,倒上酥油茶和酒,刚煮好的手抓羊肉端了上来,又
让家人赶着烙出饼子,又展示了他新打制的银碗和首饰……不知道怎样款待我们才
好。
    “嘉黎”本意就是神山。嘉黎境内多神山。其中最高最有名的山是县城前面的
恰加山。此山之高,从日喀则方向看像只绵羊,从西安方向看像块砖茶。山顶终年
积雪。本县气象站观察此山作天气预报:
    早起云雾缭绕,当日必有雨雪。

    索县是我在藏北末一次旅行中抵达的。距此三十公里之外的巴青县城也一并走
了走。到此为止,七次藏北之行总算走遍了那曲地区十一个县’(处),游览了四
十多万平方公里范围内具典型色彩的大部分地方。当下已是一九八七年二月下旬,
藏历第十七绕炯火兔年元旦前夕。索县赞丹寺将要举行由八十名僧人参与的酬神大
舞,为人世间芸芸众生祈求福祉降临。有关藏北的那部风光文化片正式开拍,我随
摄制组如约前往。
    索县县城坐落在群山环抱的平坝子上,海拔刚及四千米,有小片柳丛生长。赞
丹寺只修复了一座红宫,形单影只地高耸在平坝子中心的雅拉山上。位置与形态酷
似拉萨红山上的布达拉宫。赞丹寺活佛吉卓,四十几岁年纪,很富态,很厚道,很
开通。去年我在那曲地区政协会议上认识了他。当吉卓活佛谈到即将举行的酬神舞
的规模是整个那曲目前之最时,我的兴趣被撩拨了起来,便试探着询问能否拍成电
影。对这种请求吉卓活佛不会拒绝,但他仍然思索了一会儿,矜持地答复:“不反
对。”
    后来证实他合作得很好。当得知场地定在索县小学院坝里时,导演认为很不理
想,请求另选场址。吉卓活佛与几位德高望重的老喇嘛商量一番,表示同意。摄制
组东奔西跑,终于确定在一处高峻的断崖前,以雪山蓝天及赞丹寺红宫为背景。不
久便听说那断崖是天葬台,唯恐犯了什么禁忌,但古卓活佛与那几位老喇嘛又商量
一番,再次同意。此后拍寺庙经堂里的念经场景,拍寺顶景物,都是有求必应。
    沿陡竖的木梯爬上寺顶,可以俯瞰雅拉乡毗连成片的藏式平房。雅拉乡大约是
整个藏北最大的一个村庄。村前有宽阔的河谷,远方是圣洁的皑皑雪峰,太阳明晃
晃地照耀。一丝风也没有,一只巨大的雄鹰在山侧盘旋,双翅舒展,纹丝不动。以
纯蓝天幕为背景,在寺顶仰拍吹法号的镜头,两管丈余长的法号仰天长吼,吹号的
小喇嘛们嘴角都渗出了血。
    传统的宗教舞蹈在赞丹寺已中止三十年了。今年首次恢复,四乡为之轰动。邻
近的巴青、比如几县的农牧民都赶来观摩。如同所有宗教活动一样,这类神舞的形
式感极强,结构与情节全部仪式化,节奏极其缓慢,表演者傲慢地我行我素,极少
与观众情感交流,夸张了作为神界的优越感。
    藏历年前的三天,是酬神舞蹈的三天。每一天中的舞蹈内容及程序基本相同。
从凌晨一时开始,全寺喇嘛集中在红宫的经堂念经,直念到清晨九时。随后喇嘛们
爬上敞篷大车,沿山路蜿蜒而下,进入场地。场地上事先已搭起帐篷,活佛与高级
喇嘛面南而坐。深红色的帷幕隔开前后台,十位执鼓击钹的喇嘛在红幕前就坐。十
面直径一米五左右的大鼓竖起一字儿排开。两位老喇嘛盘坐在显要位置,以鼓钹作
指挥并自始至终唱诵似歌非歌的经文。其声犹如低沉的洪钟,集结了脑、鼻、胸腔、
丹田以及灵魂的共鸣。
    两个戴着裸露着牙齿的白色面具的白衣少年出场,担当“打扫舞场”的准备工
作。他俩手挥花棒,象征性地驱赶围观者。随后是“活佛舞”——这位活佛是全套
节目过程中唯一不戴面具者,由一位眉清目秀的青年僧人扮演。“活佛”面无表情,
矜持缓慢地舞之、蹈之。一举手一投足都力求高贵庄严。他正视察两少年选择的场
地,终于认为此地适合众神降临,便在场地中央画一个神圣的三角符号。
    “活佛”退场,随着坚定硬朗的“咚嚓咚嚓”的鼓钹声,降妖镇魔的“鹿”神
上场。鹿舞刚健有力,动作幅度大,体现了与妖魔搏斗时的正气凛然。鹿神戴模拟
的鹿头面具,上有两枝树权形状的鹿角。
    以上都是引子和铺垫。此刻正剧开场。在诸位神祗亮相之前,是法号的仪仗。
两人合抬的两管镶金长号呜呜作响,与唱诵经文的人之声高度和谐,融为一体,在
蓝天与雪山之间回荡。仪仗后紧随着寿星老人和几位童子。那老人头戴前额突出的
硕大面具,喜眉笑眼,颤颤巍巍,那些童子们不断地向老寿星头上脸上撒青稞逗乐,
老寿星迟钝地左躲右闪,招引来观众席上一阵阵哄笑。
    十四位大神陆续出场,戴着饰有骷髅的面具,有的牛头马面,有的青面獠牙;
彩缎服饰五色缤纷,富丽堂皇,长及地面的前襟后襟绣着狰狞的护法神脸谱图案。
只有一个面具是白面菩萨,大约文殊。众神舞姿是超慢动作,扬起臂半天才落下,
抬起脚又一个半天,观众们可以尽情观赏这不多见的光彩夺目的行头,以慰藉自己
一年到头单调刻板的操劳。至于众神之舞的涵义似乎是次要的。我见那些动作缺乏
确指性,连众神自己恐怕都难于解说——天界诸神有无穷尽的生命岁月,实在无所
事事,无所用心。
    终于,在众神圈内,四位身穿红白条纹服装、手指脚趾装备铁爪的骷髅跳起了
“天葬主人舞”。轻松、诙谐。活泼、欢快,令观众眼睛一亮。虽说是骷髅形象,
却一点也不恐怖,像四个极可爱的孩童。
    其后仍是漫长而重要的众神之舞,消磨着过于漫长的时间。一副副面具遮住一
张张悲剧的脸,令人感到神的生活不胜其艰。为了活跃气氛,自始至终贯穿着身着
紫袍的黑面印度人的插科打浑。
    酬神舞没有一句台词和唱词,除三两片断外,沉闷气息很浓,这与阴暗神秘的
经堂氛围相一致,是力图远离人间的宗教所需要的。不由使人联想到宗教本身似乎
就是一幕富于表演性质的人间剧。
    赞丹是藏语“檀香木”之意。指经堂内两根珍奇的檀香木柱。赞丹寺是著名的
五世达赖时修建的。建寺之先,推行格鲁教的固始汗曾扫荡了邻近地区五座噶举派
[注]寺庙和本教寺庙,把五寺寺宝和法器作为赞丹寺的资产。这也反映了五世达赖
振兴宗教,改革后的格鲁教派风靡全藏、遥居各教派之上的情况。该寺修建者是拉
冬嘎宗旺丹,他曾为寺址之事请示过达赖五世,五世达赖很赞成建寺,并嘱咐他说,
等你快到家乡的时候,会碰到一个往牛肚子里装血的人,他不会告诉你寺址;等见
到背冰块的人,方可询问。
    拉冬嘎宗旺丹依言而行。快到家乡时,他路遇一户正宰杀牦牛,遍地是血。便
试探着请教,“寺庙建在什么地方好呢?”人家不理他。继续前行,碰上一人背着
冰块,他又问,“寺庙建在什么地方好呢?”背冰块的信手一指:“就建在前面那
座山上吧。”于是赞丹寺就盖在雅拉多的石山上了。
    索县政协的丹木振讲了赞丹寺建寺史。由于没找到翻译,丹术振汉语藏语加比
划,我就将自己理解到的记录于上。这是很糟糕的一段记录文字,真实故事可能要
生动得多。
    赞丹寺从前享有“小布达拉宫”之称,有人千方百计找来一张几经翻拍的照片,
格局与气派果然是布达拉宫的仿制品。可惜几经动乱被夷为平地,近年来刚修起一
座红宫,白宫正在筹建中。要恢复那座鳞次栉比的寺院,非多年之功不可。
    历史上赞丹寺曾遭火灾,烧掉了五世达赖颁给该寺的法规,七世达赖重又补发
了一份。并对前往拉萨禀报灾情的二位喇嘛说:寺庙遭灾,肯定有些困难。、库房
里有一排木箱,你们随意挑两个带回去吧。
    第一个喇嘛挑了一个分量最重的箱子,打开一看是酥油灯和净水碗;第二个喇
嘛考虑了一下,挑了个最轻的,打开看是十三幅唐嘎[注]。这些唐嘎后来就成为赞
丹寺寺宝。寺宝中还有一件五世达赖的袈裟,一枚从山洞里掘出的“伏藏”海螺,
该寺第一代夏仲活佛传下来的铜钹。
    直到公元一九五九年,赞丹寺遭到一次毁坏,成为战斗据点,两枚炮弹在寺庙
里爆炸——但这并非致命伤。毁灭性的一击在一九六七年,它与藏北百余座寺庙一
起惨遭覆亡命运。既可载舟亦可覆舟的为数众多的信徒们参与了这场不可思议的非
常行动。昔日高高在上、悲悯下世的寺院,一度自身难保。
    赞丹寺就这样神话般地消失了,雅拉山似乎什么事情都没有发生过。佛像和法
器部分送往地区,部分留在县上,部分流于民间。那些绸缎制作的经幢挂幡缝缝连
连做成厚厚的大篷布,覆盖在县府温室的玻璃顶上。蔬菜年年很茂盛——去年这个
温室被突如其来的一场冰雹砸得粉碎。有关这场雹灾的消息在短短几天内传遍了整
个那曲,从两三个冰雹约有斤重直传到一个冰雹有两三斤重——檀香木送进医院入
了药,那些木、石料都盖了民房。
    历史戏剧性地变更着一切,人的命运,人际关系可以在不长的时期里发生难以
逆料的变化,无论有着怎样严肃的历史背景,进行过怎样严酷的政治斗争,一旦落
实到民间,始料不及的后果常使人啼笑皆非。
    一九五九年春夏间,拉萨平息叛乱的硝烟还没散尽,索县一带已经战云密布。
赞丹寺成了短兵相接的战场。我在索县正巧采访了当年敌对的双方——昂巴和洛布
丹增。他们现在都是索县干部。离开索县不几天,我去安多县又找到当年参战的明
加,补充核实了情况。将采访笔记如实摘录如下:
    明加说:当时我在索县和巴青之间的荣布道班当小工。道班上的十三名工人都
是从朝鲜战场下来的汉族同志。那一天就像和平年代里的每一天一样,早晨起来没
发现一点儿异常预兆。大家出去修路,我和一位汉族孕妇把开水装在桶里,拿车子
推往工地。一出门,埋伏的叛匪就向我们开枪了。一时枪声四起。我们赶紧逃命。
孕妇的丈夫就在前面不远的工地上,听见枪响就直奔他的妻子。我亲眼看见那对夫
妇被双双打死。我躲在大石头后面被活捉。他们见我是十二、三岁的藏族小孩,就
叫当地老乡临时看管我,夜间老乡把我放了,我一口气跑了几十里路到了索县军管
会。各道班工人没死的都集中在雅拉乡的养护段里,共有百多号人。此后我们的军
管会就在养护段院子里坚守了四十一天。
    昂巴说:我当时二十岁,正在(陕西咸阳)西藏公学上学,听说拉萨叛乱了,
我们提前毕业赶回平叛。回索县不久,叛匪就打着“白色圣军”旗号,纠集了丁青、
巴青、索县一带土匪和部分群众、喇嘛,共三千八百多人,占领了四面山头,把索
县军管会远远地围困起来。叛匪司令部就设在北面日崩山上的尼姑寺里。我们从望
远镜里可以清清楚楚地看到那群乌合之众的活动:南山上的在捉虱子,西山上的在
掷骰子。
    洛布丹增说:我七岁就在赞丹寺注册当了小喇嘛。那年我十七岁,寺庙里的翁
则、铁棒喇嘛和三百多喇嘛都参叛了,我也跟着上了山。把刚修好的通往那曲的路
都给堵起来,防止他们的人来增援。
    明加说:北面来的增援部分是青海的骑兵团。听说已到巴青,军管会派我随一
位作战参谋前去联络。好不容易找到骑兵团驻地,那些人竟然不相信我们的证明,
不问情由说我们是叛匪的探子,毒打一顿后关了起来,一天一夜一口饭也没给我们
吃。直到第二天派人去索县证实了我们身份,才放了我们,连句道歉的话都没说。
那位作战参谋本来很帅的,给折腾得灰溜溜的。就这样,那一年我当了一回敌人的
俘虏,又当了一回自己人的俘虏。
    昂巴说:赞丹寺的地位很重要,养护段院子正好在它的射程之内。军管会首长
明智地决定派一个小分队抢先控制这个制高点。这个小分队有二十一人,只有我和
彭措两个藏族,彭措比我大一岁。我们负责向敌方喊话,发动政治攻势。我们在寺
顶坚持了二十多天后,大约在八月十九日夜间,叛匪纠集了四十人的“敢死队”冲
进寺庙底层,打死了我们的队长,我们退守最高一层楼顶。敌众我寡,又是短兵相
接,我们处于劣势。对方高声叫骂,说我和彭措是“叛徒”,我们就回答:“有本
事你上来呀,给一粒花生米儿你尝尝。”
    洛布丹增说:那四十个人的敢死队的组成,是在自愿报名的基础上,由喇嘛跳
神决定的。给每一个敢死队员发一个泥巴做的人脑袋护身符,挂在胸前可以刀枪不
入,保证能活着回来。万一死了的话,保证能上天堂。我没参加敢死队,是随后进
去的。看到被打死的那个汉子,还镶着金牙呢。
    明加说:情况已经很危急了,我们在下边用电台和那曲联系,请求空军支援,
轰炸叛匪司令部,没想到飞机虽然来了,但扔了颗炸弹在赞丹寺背后,差点儿炸了
我们自己人。
    昂巴说:赞丹寺六十多岁的老堪布(住持)是进步人士,他和我们一直坚守在
寺庙里。眼看飞机还要继续轰炸,老堪布急中生智,把他珍存的一面红旗插上寺顶
——五十年代初解放军路过此地时赠送给他的——飞机发现误会了就飞走了。到了
下午,叛匪在下面采取了行动:要锯断大经堂的柱子。不用很久,我们二十个人就
会全部陷落在敌人手中。我们明白最后的时刻到了,就想硬拼了吧。但也有人哭起
来了,说再也见不到家乡父母了。富有经验的副队长很有办法,让我们把所有的被
子和床单都撕开,拧成一股粗绳,黄昏时用汉话向养护段喊话,要他们机枪掩护我
们突围。天刚要黑的时候,我们从寺庙背后缘绳而下。五个共产党员分别打头阵和
押后阵。老堪布死活不突围,他说活到六十多岁,已经活够了,死了也无牵无挂。
山上的叛匪已发现我们行踪,不断地打冷枪。还好,只有一个人的耳朵被枪子打穿
了孔,一个人的袖子给打穿了。总之安全撤回养护段的指挥部里。
    明加说:我们的人刚撤离,叛匪的狮子旗马上飘扬在寺庙楼顶。制高点被占领
后,我们指挥部的人再也不敢走出房门。
    洛布丹增说:我们占领了寺庙后的第二天上午,来了两架飞机轰炸,扔了两颗
炸弹后,大家都吓坏了。我跑出寺庙,顺着山沟转到山后藏了起来,到第三天,飞
机转了转就走了;第四天,解放军大部队来了,我们早已溃不成军,大家没抵抗就
跑到边坝一带,后来自行解散,各奔前程;第五天我就投降了。
    昂巴说:打扫战场时,我看见了老堪布的尸首,头上被砍了两刀,一只鞋挂在
脚上,另一只不见了。后来,我随解放军当翻译离开索县,去边坝一带剿匪,直到
平叛结束。
    洛布丹增说:第二年人民政府送我去拉萨中学,学习藏文和算术,没学汉文吃
了亏,再也没机会深造了,当干部整天下乡跟牦牛打交道。到了一九六四年,我和
那曲另外三个人组成四人代表队,参加西藏第一届文艺会演。我们四个人,没有乐
器伴奏,整整演了一台节目,把拉萨轰动了——现在那曲根本没人会跳那些舞了—
—大家说,昌都来了二十几个人,谁看他们!看谁的?黑河(即“那曲”意译)四
个人的!后来各地区共选留了三十三人,组成西藏代表团参加全国第一次文艺会演。
我主演了一个舞蹈,拍成电影《朵朵葵花向太阳》。西藏代表团在人大会堂演了一
场,周总理和我握了手(洛伸出右手),夸奖我——多幸福啊!——毛主席多次接
见我们,会演期间江青每天都和我们在一起——你看我当时的照片,不像男的,也
不像女的,嘿嘿……文化革命那阵子我参加了造反派,组织了宣传队,到一九七一
年给我戴上了现行反革命分子帽子,开除了公职,交雅拉乡监督改造。群众专政很
厉害,把我捆着打了几次,现在右手不行了,就是那时给捆的。当时昂巴也被双开
(开除公职、党籍),也在雅拉乡劳改。当年你死我活的敌人,也有这一天成为难
兄难弟。嘿。
    昂巴说:“文革”时我担任区长。县上有人搞冤案,捏造了一个反革命组织
“中华民国救国军”,说我是救国军八大金刚之一。在雅拉乡劳改一年半,后来是
自治区来人宣布平反的。我被“解放”后,洛布丹增还在劳改,他经常偷偷摸摸找
我打听:“你解放了,我有什么消息吗?”
    明加说:“文革”中揪斗我,说我是叛徒——叫叛匪捉去又跑了出来,不明不
白,肯定叛变了……那都是过去的事了,不说它啦……
    ——真是的,那些思恩怨怨的往事已经过去了很久,人们都很少提起了。洛布
丹增给眼下的事情搅得心烦意乱:“我搞了几十年歌舞队,那曲地区谁不知道索县
文工队!可是现在是年轻人的天下啦,你看那个勇扎,年轻轻的,从来不把我放在
眼里。我承认他行,科班出身,大学毕业,吹拉弹唱编导演都行,可也别太傲气了
嘛!一支新黑管,他吹上没三天,就吹坏了。我批评他,他还强词夺理:乐器买来
就要用,用了就会坏;人也是用完了就老了就死了嘛!我就和勇扎打了起来,勇扎
打了我,我也抓了他几下。县委不管,公安局来过问,在讲道理的时候我赢啦!”
    那个勇扎我们见过,非常精干的一个小伙子,西藏大学艺术系毕业,现在索县
文工队的队长。他和洛布丹增闹矛盾的实质,是因为两人各有所长,都太能干了,
各有招数,互不服气。结果是洛布丹增退回文教局当干部去了。
    我们端详着洛布丹增幸运顶峰时在北京拍的照片——粗大的辫子盘在头顶,红
艳艳的丝穗潇洒地从耳侧垂挂下来,恬静地微笑着,美好前程在握——一个少见的
美男子!
    可是眼前的洛布丹增,黝黑的脸颊上早已皱纹密布,激动地说些不顺心的事情,
谈话间已将一瓶才启盖的白酒喝掉了大半。
    当年的少年驮运者、班戈县小牧民加央到了索县当县委副书记。与我同行去文
部的未来的经济学家多托被任命为管经济的副县长。这一茬年轻的领导充满了雄心
壮志,想要以索县为基地改一番革。多托思考了一系列发展牧业和副业的计划,但
没来得及实施。原因是不久后,县上召开人民代表大会选举新县政府,多托的价值
未能被人们所理解和接受,落选了。后来那曲地委只好把多托调回地区经济研究室
工作。
    计算了一番票数,昂巴当选为索县县长,昂巴在掌声中站起来,频频向代表们
点头挥手致意。但是过了两个小时,方才发觉计算有误,会议赶紧宣布未超过半数,
昂巴未能当选——这与多托是同一次落选吗,或许是上一届选举的事情,时间无关
重要。
    确实是同一次落选的是和我们一道进藏的小毛。他十多年前一进藏就到了索县,
在索县当副县长主管公安和商业也已多年。据说落选的主要原因是他下乡时经常顺
便打猎,主要打马鸡。群众对打猎杀生的人有看法。
    政治作为文化的一种组织形式,在当今世界表现出它的千姿百态的繁复性。但
各种模样的组织形式难于在同一时代放之四海而皆准。即如当代最高文明、谈论起
来美如甘饴的民主,由于它并非本土生长之物,而引入和推行的结果也往往事与愿
违。
    赞丹寺所在的雅拉山下的雅拉乡,是英雄格萨尔的爱妃珠牡的故乡。有关格萨
尔和珠牡的遗迹传说不胜其多。珠牡出生时虽在冬天,但雷声隆隆,布谷鸣啭。所
以名以“珠牡”,意为天龙之女。民歌里唱道:“珠牡的美名到处传扬,是她出生
时天龙高唱;珠牡的嗓音动听悠扬,是她落地时布谷鸟歌唱。”时至今日,人们还
在津津有味地指点遍及索县的珠壮的牧场、锅灶、灰堆及晒牛粪的地方。
    其中最著名的一则传说是,珠牡诞生在雅拉乡,所以雅拉乡多出美女。县翻译
局的洛桑加央笑着说,当他把文人们写的这一段文章念给雅拉乡群众听时,大家都
笑了起来,说没这回事儿,现在雅拉乡的姑娘们哪有那么漂亮。
    后来听人解释说,珠壮有一次被一个魔王掳了去,因不从命,备受折磨,每天
都在盼望所向无敌的格萨尔来搭救她。可是当时格萨尔似乎正为别的女色所惑,一
时昏聩,没能及时赶来。珠牡有感于美貌女人命运多舛,下了咒语:“让后来的女
子长得连我的脚后跟也不如吧!”所以后来的女人相貌一代不如一代了。
    但索县这地方宜农宜牧,气候较好,姑娘们的肤色都还不错。她们没同西部草
原的人作比较,漂亮而不自知罢了。
    特意打听了珠牡有没有后代,大家说没有,不仅珠牡,格萨尔成群的王妃中,
也没听说过有哪一位生过一男半女。好生纳闷,是故事创作者忽略了呢,还是这个
民族原本就不重视家族观念,所谓传宗接代等等——藏民族没有姓氏,贵族家只有
房名。只得暂且存疑。

    就是在当时尚未落选的索县副县长小毛家里,我翻阅了一本西藏党史资料,看
到一章对于这地方很有意思的回忆录,说的是五十年代初中国人民解放军在巴青—
—索县一带平息匪患的事迹。作者是当时的巴青县军事代表,现在成都度晚年,名
叫崔善才。依着这一线索,不久后我就去成都访到了他,巴青那一段历史就昭昭然
了。
    旧时代的藏北,盗匪猖撅,偷盗抢劫成为一种风气。那些大盗往往与部落头人
素有瓜葛,有权有势,有社会地位,他们是些传奇人物,牧人们对他们充满敬畏,
并对本部落的大盗引以为荣,于是藏北长期处于强盗英雄崇拜时代。至今人们仍津
津乐道那些著名匪首的事迹,还在传唱《强盗歌》,流露出钦羡神情。班戈的占扎
念来一段歌词,表达旧时一般年轻人对于强盗生涯的向往:

        母亲姨母告诉我,
        不要去那高山上;
        要是不到高山上,
        哪能明白世界的模样。

        父亲叔叔告诉我,
        不能和强盗交往,
        要是不同强盗交往,
        怎能得到世间宝藏。

    至于那首《强盗歌》,有一天,我的同事、五十多岁的德庆卓嘎兴冲冲地告诉
我。她在当雄草原搜集到一首歌,“太傲慢啦!太豪放啦!太浪漫啦!”老太婆的
眼睛大放光彩。
    等我一过目,立即被感染了:好一群绿林好汉!歌中简述强盗生涯:漂泊浪迹,
但蓝天之下的整个大地都是家,山洞是帐篷,野牛是家畜,喝大碗酒,吃大块肉,
从不会使用敬语,也不屑于用指甲扯骨缝里的肉丝——

        我虽不是喇嘛和头人,
        谁的宝座都想去坐坐;
        我虽不是高飞大鹏鸟,
        四方高山都想落落脚。

        我强盗从不去找靠山,
        双角长枪为我壮了胆;
        我强盗是没有帮手的,
        快马快刀是我好伙伴。

        我强盗从不愿拜头人,
        高高蓝天是我的主宰;
        我强盗从不去点香火,
        太阳月亮是我的神佛……

        当年我强盗远走他乡,
        只有单骑单枪独一人;
        今天我强盗返回故乡,
        赶回牛羊千千万万只。

        当年我强盗远走他乡,
        单骑单枪一人往北行;
        今天我强盗返回故乡,
        我主仆总共十八个人……
                                                ——《强盗歌》

    有人对《强盗歌》这歌名有异议,说在藏语中是褒扬之词,大约译成《好汉歌》
较恰切。
    至今健在的几位当年的强盗首领现在地区政协。旧社会的藏北,强盗已形成一
个特殊阶层,有的甚至有能力组织起一个部落。有人曾在拉萨色拉寺丹木真像前发
誓不抢穷人,有些杀富济贫者很得百姓拥戴。人们痛恨的似乎只是“哈萨克土匪”。
关于这个哈萨克,有多种说法。有说是新疆的,有说是青海的,还有的说是青海解
放时,马步芳残余部下流窜藏北的,一位外国人则说是“哥萨克土匪”:苏联革命
时期,成群结队的哥萨克人带着家眷,赶着牛羊逃到西藏。这些人打家劫舍,百姓
恨之入骨。但此事不见其它记载。
    看来“哈萨克”只是统称,泛指一切外来土匪。晚近到四十年代的事情也被搅
进历史迷津。真实成为传说,传说倒更真实,真真假假,假假真真,也是藏北民间
一个特点。
    和历史上许多著名的游牧民族一样,藏民族也曾深藏称雄四海的扩张野心。皈
依了劝人向善的佛教后,内心深处却并未归于沉寂。尚武传统的余风,就隐约透露
在对格萨尔赫赫武功的传扬,对绿林英雄的赞赏钦羡中,有时还能形成一股巨大的
情绪的漩流。譬如说,掀起宗教热潮来铺天盖地,势不可挡;而在某个特定时期,
一旦掀起反宗教狂热也如急风骤雨,迅猛异常——都是那股深心里骚动情绪的宣泄。
    在一个潮湿阴冷的初冬的下午,我步行穿过成都的几条街道,打听到了名为
“石笋”的小街。退休后的崔善才就住在这条小街的一个大院里。按照人们的指点,
找到他所住的集体户宿舍楼的一楼,敲了老半天,方才听见一点动静。六十多岁的
崔先生亲自来开了门,一边解释说,我这人哪,有幻听的毛病,平时老听到有人敲
门。这一回,我又以为听错了呢!
    我倒是没听错,这位先生是我老乡。解放前夕著名的孟良崮战役,消灭了国民
党整编第七十四师的那地方,山东蒙阴县。崔先生瘦瘦高高的个子,皱纹密布了,
头发花白了,只是乡音未改。
    说明来意,崔先生就爽快地谈起巴青那一段不平凡的往事。

    我是一九五一年十一月到达巴青的。那时的巴青遍地是雪,天地间白茫茫一片。
那地方非常冷,扣子掉了,吐口水重新粘在棉衣上又冻结实了。
    我担任巴青县军事代表。我们的任务是向当地人民宣传《和平解放西藏办法的
十七条协议》,建立巴青宗解放委员会,动员当地出人出牛,为前方部队转运物资。
    当时的三十九族地区常有群匪骚扰,抢牛抢羊奸淫妇女。仅在巴青地方,就有
两股土匪。一股百多人、八九十条枪,有时可集中到两三百人,匪首陈斗;一股不
足五十人,三、四十条枪,匪首活活。他俩都是巴青朱角地方人,当时都三十几岁,
活活细高挑身材,陈斗足有一点九○米高,长脸,大眼,高鼻,厚唇,很凶的样子。
这两人曾因赌钱斗殴,活活打不过陈斗,拉起一帮人退到青海南部牧区占山为王,
但时常窜回巴青袭击陈斗。陈斗也经常奔袭活活的地盘。洗劫牧民很容易:夜间将
帐篷绳砍断,一家人就都给“捂”在里面了。要想杀人很容易:哪里蠕动就往哪里
捅一刀。临走,掠走帐篷和牛羊等全部生产生活资料。就这样,好端端一户牧民,
一夜间就往往家破人亡。
    过去宗政府拿土匪没办法。历任宗本(县长)慑于土匪势力,不仅默许了他们
的胡作非为,还时常暗中送些枪支弹药。本届宗本、长着一对黄眼珠的益西上登就
时常向陈斗供应枪支,而陈斗则以牛羊答谢宗本。
    藏军也曾出面调解过陈斗与活活,他俩拒不接受调解,声言:“我俩是你死我
活的关系,要么把我们都枪毙,否则决不和好!”
    巴青一带百姓们深受其害,在当年年底成立宗解委会时,人民代表群情激昂,
纷纷要求首先解决匪患。解委会委员、老牧民洛桑扎西态度最坚决,他说过去我们
生命财产安全毫无保障,宗本你为什么听之任之?现在解放了,再不处理怎么向人
民交代?
    很快就形成决议:通知陈斗与活活于第二年初来解委会接受调解。
    前宗本益西土登起草了通知,由上层人士和牧民代表组成的解委会委员们都签
了名盖了章。我当时没刻私章,正低头思忖如何是好时,看见胸前挂着渡江战役纪
念章,就取下来在名字上印了一下——嗯,很不错。
    调解会特别邀请三十九族地区世袭首领禾尔加色主持。五十多岁的禾尔加色德
高望重,家住巴青,当时在了青任地区解委会副主任。
    坐在谈判桌前的陈斗与活活全副武装,怒目而视。禾尔加色说,你们一贯不听
我的劝说,胡闹的时间太长了。现在解放了,要求和平安定的生活是人心所向,你
们应当改邪归正。
    长期流落在外、饱受颠沛之苦的活活当即表示愿弃匪为民,返回家乡,与陈斗
讲团结。
    陈斗强横地说,活活罪大恶极,不仅抢牛抢羊,连老婆都是抢来的!和这种人
讲团结,永远办不到!
    调解陷入僵局。我们决定前往索县,请第四办事处领导出面再作调解并作出判
决。
    这期间,我曾暗被活活抢去的女人去朱角与她母亲团聚。离散八年,母女俩抱
头痛哭,哭得闭了气,老半天也不呼吸。我看她们真可怜,想劝解一下,又无话可
说。后来我询问过这位女人,共产党讲婚姻自主,你有权选择自己的道路。这女人
说,我在朱角有丈夫,有孩子,是活活把我强抢了去的,我要离开他!
    一九五二年四月中旬,大家按计划分几拨赶往索县。路上发生了一件凶杀案,
被杀者就是那位解委会委员,名叫洛桑扎西的老牧民,在解委会成立时他积极主张
铲除匪患,并在通知上签名盖章。他家住朱角附近,全部家产七头牦牛也被劫走。
    第四办事处王政委让我依据陈斗与活活为非作歹的情况写出判决书,我文化低
没写好。王政委只好亲自动手写判决书:判决理由、判决根据、最后判决,请禾尔
加色当众宣读:
    陈斗,解放前袭击抢劫牧民五十多次,抢牛羊三百余头只,贵重财物四十余件
及大量日用品,霸占民妇,残害妇女;解放后抢劫牧民和我运输线上的牦牛一百五
十头,羊八百只……对解放前罪行罚款九十五元,解放后的一律归还原主。
    活活,解放前一贯奸污妇女,并劫持妇女一人,抢劫牧民三十多次,打死打伤
各一人,挖眼致残一人,得赃物牛羊三百五十头只,贵重财物五十余件及大量日用
品。罚款一百九十元,对所劫民妇,根据婚姻自主政策,由女方决定。
    宣判完毕,一位敦敦实实的青年牧民从席地而坐的人群中霍地站起,指控陈斗
派人杀死他阿爸洛桑扎西,要求由陈斗偿命。青年牧民说,他父亲被杀后,他一直
跟踪凶手到陈斗的营地。
    当时因无确切的凭据,无法认定陈斗的罪行。后来才从俘虏口中得知,陈斗对
洛桑扎西怀恨在心,指使手下的土匪杀了人,抢了牛。
    活活劫持的那女人的丈夫也带着孩子参加了宣判会,准备当场认领妻子,合家
团圆——像许多电影里的场面一样:久别重逢,抱头大哭,千恩万谢,返回家园……
    可是不,理所当然的情况没有出现。倒是那女人一反常态,语气异常坚定地对
她前夫说:我被抢去八年,你从来都没想到去青海看看我,你算什么男人!我们之
间还有什么夫妻情意!这些年,活活从来没伤害过我,我们思恩爱爱,我愿意跟着
活活,做活活的妻子!
    一席话说得那位前夫羞羞惭惭。活活好不感动,当即表示接受判决,要赶牦牛
参加运输,挣了钱归还罚款。
    一个月后,活活从青海南部返回家乡朱角专程到了巴青,感谢我党给出路的政
策,决心洗心革面,做个好牧民。
    活活回到朱角没几天,陈斗指使心腹格桑罗布假意邀请活活去他家吃酸奶,一
枪击毙活活。枪子儿打穿了肚子,肚膛里的酸奶混着血红红白白流了一地。
    陈斗、格桑罗布们杀死活活,洗劫了活活全部家产,连同过去所抢牛羊,七十
余人窜往朱角山,进行武装叛乱。他们挖掘防御工事,阻止牧民参加运输,抢劫运
输队,并扬言解放军来一百,打死九十九,放生一个。
    战局陡然间发生了变化。当时川藏公路尚未通车,从昌都通往拉萨的三条运输
线中,丁青——巴青是最重要的一条线。为保证运输线的畅通无阻,维护宗解放委
员会的权威,我们正式向西藏军区报告,要求歼灭土匪,并通过西藏军区请示总参
批准。
    禾尔加色旗帜鲜明地站在我们一边。他决断地表示,这些人已难挽救,我同意
消灭他们!
    格桑罗布名义上是禾尔加色的义子,实际上是禾尔加色的私生子。他投靠了陈
斗后做了许多坏事,禾尔加色多次劝阻他不听。在关键时刻,禾尔加色决定大义灭
亲。
    在等待上级命令期间,我们按兵不动。土匪就在距我们八百米处扎寨,大摇大
摆地在河边烧茶。
    黄眼珠的宗本益西土登很活跃,多次邀请我们的翻译老唐吃饭。席间时常故意
漫不经心地随口问问:陈斗的问题咋个处理呀?
    老唐是川西德格人,警惕性还可以,就说些假话搪塞他。陈斗一直也没能发觉
想要消灭他的意图。
    直到一九五二年六月十日,才得到总参的批复:对陈斗匪帮坚决予以消灭!我
五十二师骑兵侦察连经过周密准备后,采取远距离奔袭的战术,于六月二十二日夜
一举占领朱角山顶制高点,秘密包围了匪巢,于二十三日拂晓五时三十分发起进攻。
    陈斗从梦中惊醒,急忙提枪与格桑罗布奔向制高点,一排子弹射来,他俩又慌
忙返身潜入一个隐蔽的工事。
    战斗进行得很顺利。七十多名土匪已有三十人被歼,其余均被俘虏。但清查时
未发现匪首陈斗和格罗桑布。搜索中,侦察连机枪手老陈被陈斗一枪击中,牺牲了。
藏文干事向掩体喊话劝降,陈斗拒不投降,继续开抢射击——事已至此,没什么可
说的了,我们迅速结束战斗:击毙了陈、格二匪。
    活活余部十多人为骑兵连当向导,参加了战斗。战斗结束时,他们强烈要求砍
下二匪首级及右手挂在索县示众。
    同时,禾尔加色也前来视察了战场。事前,我曾一再劝阻他,但他执意要来。
结果,他看到了两具无头无右手的尸体,落了几滴泪,长叹一声说,这孩子跟土匪
学坏了,我已尽到了教育的责任,他终不听劝,这是他罪有应得啊!我现在只能再
为他念一次经,让他来世修个好人……
    在消灭陈斗的现场,我们发现了溅满了泥的几十页信,问是谁写的,禾尔加色
厌恶地说:益西土登。后来这位宗本无法待下去了,要请假回拉萨的家里探亲。行
前居然好意思要求我献给他一条哈达,并派人送他到城外。当然”,他这一走是不
打算回来了。
    流散在朱角一带,曾助纣为虐的陈斗残部二百多人纷纷向我缴械投降。四方百
姓载歌载舞欢庆解放,从此能睡安稳觉了。
    至于那位决意嫁给活活的女人也有结局。活活死后,她就跟活活二十多岁的养
子做了夫妻。活活的养子事前曾向我汇报过这件事,原因很简单,他认为不能丢下
寡妇不管,那样太不仗义了。

    崔善才缓缓讲述着他生命中最值得纪念的这一段落,山东口音很重,只是常把
“怎么办”说成“咋个办”,也算是在成都生活三十年的痕迹了。应我的要求,他
取出当年担任巴青县军事代表时的照片。照片已经黄旧,但那上面瘦高的年轻人很
精神,胸前就挂着那枚渡江战役纪念章。
    咳,我总是听见敲门声,刚才我还以为又听错了呢——他若有所思地说着,眼
神有些迷茫,思绪仿佛飞到很远很远的地方。

    从索县城到巴青县城仅三十公里,乘车沿巴青河东行,越过一大片草坡牧场,
大半个小时就到。在地广人稀的藏北,两座县城居然成为近邻,只好说它显示的是
莫名其妙的随意性。
    巴青这地方,历史文化很独特,是目前西藏境内少有的本教集聚地,县境内清
一色本教寺庙。巴青从前有个名字叫“扎青”。扎青——“大帐篷”。作为头人权
威的象征,从前本地的部落头人有一顶顶大无朋的牛毛帐篷。后来该头人渐渐衰落,
继之而起的一位新贵仿做了一顶,登上头人宝座。现在中年以上的巴青人都曾见过
那顶约可容纳千人的大帐篷。还记得帐内有一排小房,房前两座大灶,有四人抬不
动的大锅。同在帐内讲话都要高声呼喊。六十年代初还在帐篷内放过电影。
    这真是一项特殊建筑,也是一种文化现象。在一切全靠手工体力的时代里,这
件工程的工作量及其意义,一点儿也不亚于当今文明社会一座大型公共建筑。今天
走遍全西藏,再也不会见到如此排场的帐篷了。
    象雄王国兴旺发达时,从西往东横跨几千公里的藏北。象雄三部分俗称“普吾、
巴尔、穹布则中”。普吾位于冈底斯一带,意为“源”,巴尔即文部达尔果,意为
一中间”;穹布则中,在今丁青县六头山,意为“下方之门”。巴青与丁青相邻,
也属下方之门[注]。霍尔之前由穹布一家统治这一方,穹布三兄弟分掌三部落:穹
布、那如、赛如。
    元忽必烈后世子孙中,有七人前往萨迦[注],大约迷失了路流落此地。当地人
见他们骁勇异常,骑射技术超群,便拥戴他们为王。此后六百年来霍尔家族便世代
继承王位。本来蒙古人信奉喇嘛教,而当时的萨迦王朝也将全藏所奉喇嘛教推向一
个高潮,本教已被贬斥到边远区域诸如巴青、丁青一带,不知这些元皇族怎样就入
乡随俗,不仅改信了本教,且王族每一代人中都要派出一人出任本教大寺罗布寺活
佛。巴青所在的三十九族地区,数百年来历经“蒙”、“汉”、“藏”时期,征战、
厮杀、反抗、血洗,与沉寂岁月相交替,一幕幕历史剧惊心动魄。从外观看来,今
天这片群山环绕的牧场已不见往昔遗痕;但稍稍深入一下,便隐约可见本教原始而
生动的巨魂正翱翔于巴青精神世界的领空。
    我在巴青呆的时间很短不说,最重要的是,迟到了两天错过了一个难得之机:
坐落在县城附近的巴仓寺前天火葬了本寺三岁小活佛。听说仪式比较隆重。央求巴
青的几位藏汉族朋友带我参观一下巴仓寺,顺便讲讲本教和火葬的事儿,他们不约
而同地表示对此毫无兴趣,并为我对此地落后面的猎奇行为感到不悦。唯有县委领
导人之一的嘎玛永丹例外。我们从文化角度看问题,而朋友们习惯于从政治角度看
问题。嘎玛永丹如数家珍般介绍了巴青的历史、宗教及文化现象。
    巴青火葬习俗,是西藏多种丧葬仪式中最奢糜的一种。近几年来随着宗教政策
的开放更是热闹非凡。虔诚至极的人们为一位亡故亲人倾家荡产也在所不惜。搞一
次火葬,根据各家财力,耗用人民币少则几百,多则几千以至上万。
    准备工作一般进行半个月到二十天。选用上好的四方柏木料锯成板子,大小、
长短、宽窄及数量各有规定。在板子上涂满黑墨,用金粉在板面书写经文。然后与
长条经书捆成一捆,共一百八十捆备用。书写经文的金粉不宜从商人处购买,须用
纯金块细细加工研磨。
    在火葬场地用草皮坯砌成房子大小的围墙,内铺一层布,布上铺青稞。用粮粑
做成数以百计的盘子,盛满供物后一行行摆均匀:一排酥油坨坨,一排绸缎片片,
一排碾碎的红玉绿玉,一排糖块干果,一排风干肉条,一排糌粑做的酥油灯。总之
死者生前所享用的一切都须随身携带。
    尸体用白布裹好放进草皮围墙内,用数十上百斤酥油焚尸。大火一般持续一整
天,围墙内的一切都化为灰烬。骨灰用布袋装好,有的保存,有的撒在神山顶峰,
有的依据死者遗愿,有的则请教喇嘛。
    活佛火葬后要保存佛舍利。
    灵魂须过四十九天方能升天。这期间死者家人每天两次焚烧酥油糌粑为灵魂充
饥,名之为“喂灵魂”。
    要请喇嘛念四十九天经超度亡灵,所请喇嘛从一两个到数十个不等。本教徒一
般念《却巴》经,每天念两遍,共念一百遍。人死后三天里灵魂尚在体内,念经首
先使灵与肉分离;其后灵魂依然盘绕不去,念经念到第四十九天,灵魂方才悲哀地
顿悟:“噢,‘我’已经死了啊!”
    最后一天的经,要请有名望的喇嘛念,为灵魂升天送行。
    超度亡灵的四十九天里,要负责喇嘛饮食;仪式结束,喇嘛们牵着作为报酬的
牛、羊,扬长而去。
    这种铺张真是惊人。无怪乎巴青百姓之外的所有人都认为这是劳民伤财的陋习。
这种重死不重生之举,其实有别于藏族心理传统,走上了一个极端。与西部某些地
方的野丧习俗恰成鲜明对照。
    在安多、申扎一些荒僻地带,有将尸首置于原处,拆了帐篷搬家的习惯,当然
这是由于种种条件所限,诸如找不到天葬师,没有天葬台,更没有喇嘛前来念经等
等。但过于简陋的葬仪也悻乎常情。由此可见人烟稀少的地区,既少宗教色彩,也
不拘于传统习俗。
    学者认为西藏本教源自泛神的灵气萨满教。在藏北,早期人类有关万物皆有神
灵的原始意象虽因历史演替多少改变了某些形象,但仍万变不离其宗地源远流长地
传承至今。本教经书历述了数千年来本教演化过程:蒙昧的原始宗教不知三宝,不
讲因果轮回,不知天堂地狱,唯知鬼神给人带来祸福。直到敦巴辛绕建树了本教理
论,雍仲本创立之后,本教遂成系统。
    据本教经书推算,雍仲本传入吐蕃距今已有二千一百一十二年左右。吐蕃第一
代王之前便有象雄十二种知识传往南方,内容无非敬神娱鬼、祈福禳灾之类法术。
吐蕃第二代王木赤赞普时代,有文字形式的本教经典《杰朋赛德珍布》传入,此举
大约促进形成了本教前弘期。据说其时吐蕃朝臣人手一册。吐蕃王木赤赞普成为当
时本教首领之一。现在本教寺庙中供奉他的佛像,经书上也有他的画像和事迹。
    赤松德赞之后,佛本相融合,产生了新本教。那时本教地位已一落千丈。此后
是长时间的寂寞。巴青县大多数本教寺庙在五世达赖时期修建。五世达赖是西藏历
史上最有作为、最为人称道的一位达赖。他对异教采取了开明宽容态度。更何况本
教早已俯首称臣,(此前原本四十二个部落,后将今索县境内的索、荣布、军巴三
部落送给五世达赖,说是为答谢,实际为生存之计。以至巴青一带成为后来的三十
九族地区。)最近巴青龙嘎寺在申请恢复重建的行文中还特地抬出一个强有力的依
据:龙嘎寺于某年经由五世达赖批准建寺……
    本教寺活佛从一个到多个不等。除灵童转世、经考试升任的途径与喇嘛教相同
外。本教还特有一种“骨头”活佛,亦即家族血缘关系对某活佛地位的世代承袭。
巴仓寺刚刚火葬的那位三岁小活佛,就是“骨头”活佛。他家住距县城五十公里的
前塔乡,生了病送往县城医院时死于途中。
    除少量正规寺庙外,许多本教的乡间小寺民间气息很浓。专职住寺僧人不多,
一般闲时集中念经,忙时各自务农。巴仓寺是规模较大的本教寺,到五十年代,常
住喇嘛八十多人,全体僧人集中时多达二、三百人。现任索县县长金巴十多岁就在
这个寺当小扎巴[注]。巴仓寺寺规严格,不准娶妻、杀生。金巴还记得一位青年僧
人因与部落中一位女孩子相爱偷情,被逐出寺庙的情景:戴着纸糊的帽子,背着一
袋牛粪灰,沿着巴青河走远了。他将永远不准重踏寺门。
    最近二十年来,情形混乱得多。寺庙被毁,僧人还俗;许多活佛娶妻生子,儿
女满堂;已故活佛未能及时确认转世灵童。寺庙陆续恢复后,有的无意再返教门,
有的则批妻别子洗心革面重作活佛。已故巴仓寺大活佛卓扎仁波钦有本身、说法、
智慧三种身份,应有三个转世。如今三位转世已经找到:一位已来寺庙主持工作,
而那小活佛却不幸故去,另有一位是永那乡三十多岁的副乡长,自家添置一台大汽
车当起运输专业户。这位司机素喜打猎,那么杀生者怎么会被认作活佛呢?百姓们
解释道,大凡活佛超度生灵,各有数量规定;任务没完成,他的转世要继续。杀生
也是一种解脱和超度方法,以活佛之手帮助它们完成一道轮回之苦。
    后来这位司机活佛不再杀生。百姓们对先前判断更加确信无疑:怎么样,他不
杀生了吧——前世活佛的超度任务完成了。
    在漫长的历史年代里,宗教对于藏族人民的生活影响深远。从前的巴青各部落
中,规定每户百姓只要有两个男孩,就须一个去寺庙当喇嘛,一个为头人支差。近
些年修复了寺庙,男人们又不断拥向寺庙。索、巴青一带还常见家庭尼姑,尼姑当
然不出嫁,将终生由父母兄弟家人供养。这种现状使许多人为之忧虑。同时这一带
为数不少的百姓不挖虫草不杀生,家中牛羊成群,任凭自然老死而从不宰杀,宁肯
拿粮食去别处换肉。
    不杀生的传统心理,大约也来自早期人类的一种原始意向。原始人与自然万象
平等相处,从未感觉到自己在自然界中有一丝一毫的优越,人类与万物共生共荣,
其间有一种神秘的感应和交流。后来宗教又将人与动物各定为六道轮回之一,即人
与畜也可互相转化,更鼓励了这种惜杀习惯。
    在藏北民间,传说虽然已成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可随手拈来,却绝少听到人
类起源之类远古神话。藏南有神猴与罗刹女交合繁衍了藏族的说法,恐与后来传人
的佛教有关,尚未深入考证;听说最早本教认为,世界是从蛋壳里孵化而成。曾拿
这个问题请教本教首领传承人的雍仲加瓦,他证实赤松德赞时代出现的一本本教经
书《僧度》中有这一说法;但雍仲加瓦显然不怎么信服,他说世界假如是从蛋壳里
出来的,那么这只蛋又是从哪里来的呢?
    本教现在这样论述世界的起源:有一种肉眼看不见的微小尘埃“多查热”,能
够聚集生长。阳光下可以看见的一粒微尘,是由四十九个“多查热”组成。它的发
生是水分、气体及热量的凝聚。
    原始世界存有五大元素:土、水、火、风、空。五种元素相互作用,空生风,
风吹火,火与水相撞,连续运动的结果,形成像煮沸后的牛奶的表层奶皮,“多查
热”不断随之运动,“奶皮”渐渐积厚形成地球土壤——雍仲加瓦客观地说,凡宗
教都认为地球是平面的而非球体的。
    巨风吹成的巨大山峰叫“热任”,风小些的造成七座山峰叫“热堆”,七山环
绕大山,又有七湖环绕七山。山脚分布四大洲、八小洲……
    本教对于佛教长期、大量吸取的结果,造成了真伪莫辨的局面。想要搞出一点
儿纯粹属于本教的东西也很难。以上解释尤其后半部分颇类佛教有关世界生成的说
法,令人生疑。
    后来我从几本书中同时得知一本叫《卓浦》的经书有关于本教创世纪的较为可
靠的记载。[注]
    雍仲加瓦详尽谈到了当前佛本异同——
    创始人不一,教义相同;本尊神不一,本教的本尊神众多;宗教舞蹈不同;所
吹法号不同;手持法器不同,而喇嘛教的密宗则与本教一致;印度佛教不烧香、不
摆供果、各地没有保护神,在这些方面,喇嘛教也受本教影响。
    本教也念六字真言,读音与喇嘛教不同;
    佛、本转山转圣物方向相反……
    ——由此看来,只是些细微末节的不同,佛、本已经大同小异了。
    曾作为印度国教的佛教自传向国外后,在自己的故乡反而渐渐衰亡了,印度教
取而代之,十九世纪后,才由斯里兰卡重新输入,不过今非昔比,地位卑微。如同
西藏的本教之于喇嘛教。
    藏传佛教(喇嘛教)千余年来却在西藏发扬光大,历久不衰。奥秘正在于它早
已进行过本土化的改造,早已适应了藏族精神传统的土壤与气候。被改造了的佛教
在内容和形式上究竟离它的初衷有多远,没有多少西藏人理会这问题,以至于一位
西方人抱打不平地指责:“喇嘛教的最后形式是不会得到其神圣的佛祖的承认的。”
    喇嘛教其实也是被征服者。佛、本之间的高度融合才使它植根于这片全民信教
的土地。如本教一样,它带有明显的多神教痕迹。众神之间呈无政府状态,分工与
相互关系始终不很明确。释迦牟尼与敦巴辛绕成了遥远的可敬畏不可亲近的佛像—
—在西藏,不适宜于一神化信仰的生长,理论化了的宗教外壳中,包容了藏民族的
初级宇宙宗教意识,包容了实质上的泛神论。人们把神佛具象化了,具体得可见、
可感、可亲近。大自然就是最现实的神。千百年来被信徒们所肯定下来的,唯有自
然之神。
    闭塞的巴青,许多个世纪以来受外来影响很小,此地至今仍公然是多神世界。
山有山神,水有水神,路有路神,火有火神。在一些百姓家中禁忌仍然很多,比如
在火炉上、灶台上就不准放不干净的东西。行路走至山顶,在山口石堆上丢一颗石
子,念一句:路神请保佑我一路平安。这样的石堆叫“朗杂”——路人石堆,敬路
神之用,与西藏各地玛尼堆不一样。前者的经幡只是“风马旗”。原始宗教崇拜马,
经幡上也只刻一匹马。而玛尼堆经幡则刻满经文和佛像,并有经石板。
    巴青各部落都有各自的保护神山。自古以来,牧民们依山傍水而居,对神山圣
湖的崇拜,构成他们几千年来宗教信仰的核心。这一意志,或许源于早期人类,后
来成为本教一大特色;后来的佛教,没能改变它,不得不吸收了它。
    神山种类很多,有文神山,武神山,文武双全的神山。文神山外貌一般很慈祥、
秀丽,禁忌也少,人们在山附近做什么事情它都不会怪罪。武神山则相反,外貌狰
狞凶恶,严禁在山上打猎,在山下屠宰牛羊。更有甚者,不准妇女大声讲话,不准
小孩子夜间啼哭,在山上挖一点土也不行。本部落的人都恐惧得很。但武神山的威
力较大,本部落出征前,就戴上红面具,手持大刀,跳山神舞,用糌粑捏成被捆绑
的敌人,再念咒经。
    近几年来,百姓们在各自神山顶上盖起小小的房子,内放弓箭、土枪和刀剑并
布匹、玛瑙、珍珠等。请来工匠画了山神像供上;在山顶各处巨石上都雕凿出山神
形象。[注]
    这个民族曾经所向无敌地强盛过,曾经推崇过尚武精神,他们的铁马金戈也曾
威震长安,但后来他们便口诵六字真言,将自己闭锁进寒冷的雪域之中。与其同意
许多人所认为的那样:这是皈依了消极的佛教的缘故,不如这样解释更符合这个民
族善良的天性:不论历史上的民族英雄具有怎样的扩张雄心,这个民族仍然意识到
不可能像放牧牛羊一样地去统治具有深厚文化传统的中原民族,而返回故土、皈依
自然无疑是明智的。
    藏历年,是草原牧民对于大自然的感恩节。节前,他们将帐篷收拾干净,在帐
篷内外用酸奶绘制作为祈福之物的最古老的图腾——“⊙”:日月同辉;“囗”
“囗”,永恒常在;画上午和羊,并且在牛羊圈周围垒砌冰块,请自然之神赐予来
年吉祥如意、人畜兴旺。新更换的五色幡在帐顶飘飞,自上而下依次为:蓝天、白
云、红火、绿水、黄土。新年祝酒,人们在痛饮之前,总要用右手最洁净的无名指
蘸少许青稞酒,向空中连弹三下,那是敬天、敬地、敬水中诸神。
    就这样,在大自然的怀抱里,在春意尚未露出端倪的冰雪之原上,五色幡正猎
猎作响,向上天传达牧人的祝福和感激。
 
    ------------------
  亦凡公益图书馆扫校

上一页    下一页